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指标主要靠医学检验技术,特别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各类标志物的检验技术。心血管疾病标志物检测在临床应用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。随着基础医学、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,陆续又有许多心血管疾病标志物检测先后应用于临床,在心脏疾病的诊断、危险性评估、疗效观察、预后估计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。
根据《急性胸痛急诊诊疗专家共识》研究心肌损伤后3~6 h 肌钙蛋白I (cTnI)开始升高,10~12 h 达到峰值,5~15 d 恢复正常水平。肌红蛋白(Myo)在心肌或横纹肌损伤后 1~3 h 即可在血中检测到,6~9h 达峰值,24~36 h 恢复到正常水平。当心肌受损后,肌酸激酶同工酶(CKMB)释放入血,4~6 h开始升高,24 h达高峰,2~3天后恢复正常。
这三个指标是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重要标志物,对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、严重程度评估或治疗监测,非缺血性心脏疾病心肌损伤评估(如心力衰竭、主动脉夹层、肥厚性心肌病、心肌炎或心内膜炎/心包炎、外伤所致心脏挫伤等),以及非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肌损伤评估(如肺栓塞、脓毒血症、大面积烧伤、危重疾病等)都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,主要应用在急诊科(胸痛中心)、心内科、心外科、呼吸科、ICU等。
传统的层析膜,孔径大小不一且呈不规则分布,这导致层析膜产品的CV值>15%,在精准医疗的大背景下,这是市场“硬伤”。
微流控技术则完全抛弃了“膜”这个物质,使用生物芯片作为反应通道,能够精准控制微流体。将中心实验室的整个功能集成到一张修饰了11000+微结构的芯片上,从加样、反应、检测,废液回收全部在105mm2的通道内完成。样本沿着精密微流道流动直至废液区,自驱动流体反应系统,不需要外部驱动力,流体的流向流速可控;免疫反应可充分进行;荧光物质可规则有序结合在微柱上,保证信号释放的一致性,实现通道内定时、定量的免疫反应。据创芯生物数据显示,其微流控检测产品批次内CV值控制保持在4.8%以内,批间差为8%,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。
创芯生物微流控荧光免疫试剂盒
项目比对一致性分析
适配仪器
荧光免疫分析仪